豆秆黑潜蝇


昆虫纲动物
豆秆黑潜蝇是双翅目潜蝇科黑潜蝇属的害虫,是分布范围很广的蛀食害虫,主要为害豆科作物,从初孵幼虫经叶脉、叶柄的幼嫩部位蛀入主茎,蛀食髓部及木质部。若防治不及时,将造成严重减产。
豆秆黑潜蝇,成虫为小型蝇,体长2.5mm左右,体色黑亮,腹部有蓝绿色光泽,复眼暗红色;触角3节,第3节钝圆,其背中央生有角芒1根,长度为触角的3倍,仅具毳毛。前翅膜质透明,具淡紫色光泽,Sc脉全长发达,在到达c脉之前与r脉联合,r—m横脉位于中室近端部2/5处,腋瓣和缘缨白色。无小盾前鬃,平衡棍全黑色。雄虫下生殖板甚宽,阳茎内突长,基阳体与端阳体复合体由膜质部分开较远;雌虫产卵器瓣浅褐色,锯齿约28枚左右,齿端部稍钝圆。卵长椭圆形,0.31至0.35mm,乳白色,稍透明。三龄幼虫体长约3.3mm。额突起或仅稍隆起;口钩每颚具1端齿,端齿尖锐,具侧骨,下口骨后方中部骨化较浅;前气门短小,指形,具8至9个开孔,排成2行;后气门棕黑色,烛台形,具6至8个开孔,沿边缘排列,中部有几个黑色骨化尖突,体乳白色。蛹长筒形,长约2.5至2.8mm,黄棕色。前、后气门明显突出,前气门短,向两侧伸出;后气门烛台状,中部有几个黑色尖突。
危害特点
豆秆黑潜蝇主要危害四季豆、豇豆、毛豆(青大豆)等豆科蔬菜及大豆、赤豆、绿豆等豆科作物。以幼虫蛀食大豆叶柄和茎秆,造成茎秆中空,植株因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而逐渐枯死。苗期受害,因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有机养料累积,刺激细胞增生,根茎部肿大,大多造成叶柄表面褐色,全株铁锈色,比健株显著矮化,重者茎中空、叶脱落,以致死亡。后期受害,造成花、荚、叶过早脱落,千粒重降低而减产。成虫也可吸食植株汁液,形成白色小点。
防治方法
方法一
大豆收获后,清除落在地上的茎、叶和叶柄,脱粒后的茎秆等,于冬季作燃料烧毁,有条件地区可进行沤制或高温发酵处理。豆茬深翻入土,压低越冬虫蛹基数。增施基肥、提早播种、适时间苗、轮作换茬等措施。
药剂防治时,应在成虫盛发期至幼虫蛀食之前进行。主要为害世代成虫发生初期,每日清晨6至8时在豆田捕捉成虫,用口径33cm、长57cm的捕虫网沿豆垅来回走动扫网,当平均50网次有虫10至15头时,即应进行防治。
在成虫盛发期至幼虫蛀食之前,可用下列药剂:50%辛硫磷乳油,50ml/亩;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至20g/亩;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5%丁烯氟虫腈悬浮剂15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ml/亩对水50kg均匀喷施。
在大豆盛花期,平均每株有1头幼虫时,可用下列药剂:90%灭多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000至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ml/亩;20%菊·马乳油,30ml/亩;18%杀虫双水剂2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均匀喷雾,间隔7至10天再防治1次,连喷2次,效果更佳。
方法二
在成虫达到防治指标时(即网捕法第一代成虫20至30头/100网,第二代成虫40至50头/100网)进行药剂防治。超低容量喷雾,可选用40%氧化乐果、50%马拉硫磷、50%杀螟松、50%辛硫磷或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每亩用量50毫升至75毫升;或以上列药剂各稀释1000倍作叶面常规喷雾,对成虫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在防治成虫的基础上,隔6至7天再防治一次幼虫,就可基本消除危害。
方法三
进行生物防治,以虫治虫,降低成本,减小不必要的环境污染。
流行动态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适当调解播期,错开成虫产卵盛期,以减轻为害。
(2)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时,在成虫盛发期至幼虫蛀食之前进行。在当地主要为害世代成虫发生初期,每日清晨6-8点在豆田捕捉成虫,用口径33厘米、长 57厘米的捕虫网沿豆垅来回走动扫网,当平均50网次有虫10~15头时,即应进行防治。
施用药剂为40%乐果,或40%氧乐果,或50%杀螟松,或45%辛硫磷乳油,均需对水1000倍液,亩施药液7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