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疫病
辣椒疫病俗称黑杆,是由辣椒疫霉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辣椒上的病害。辣椒疫病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以成株期发病为主。病菌可侵染根、茎、叶、果。在日光温室内发生普遍,是日光温室辣椒生产上毁灭性病害,发生严重时常造成绝收。
辣椒疫病在中国各地都有发生。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辣椒疫病主要发病盛期为保护地5-6月,露地6-7月。年度间早春温暖多雨、大雨或连阴雨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有利于病害流行。
辣椒疫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首先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深翻改土,对土壤、种子进行处理,加强管理,清除病株;再结合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发病特征:在整个生育周期皆可发病,苗期染病,多发生于茎基部,苗期发病,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或猝倒,即苗期猝倒病;有的茎基部呈黑褐色,幼苗枯萎而死;叶片染病,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3厘米,边缘黄绿色,中央暗褐色;果实染病始于蒂部,初生暗绿色水浸状斑,迅速变褐软腐,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白色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干燥后形成暗褐色条斑,病部以上枝叶迅速凋萎。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在土壤中或病组织中越冬,卵孢子借助雨水、灌溉水溅射传播,病菌发育最适温为23℃-31℃,高温高湿有利于病菌发生。
辣椒疫病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以成株期发病为主。病菌可侵染根、茎、叶、果。
苗期发病
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或猝倒,即苗期猝倒病;有的茎基部呈黑褐色,幼苗枯萎而死。
成株期发病
根部染病。主根染病,初呈淡褐色湿腐状斑块,后逐渐变为黑褐色,导致根及跟颈部韧皮部腐烂,木质部变淡褐色,引起整株萎焉死亡,可称为“根腐型”,常和辣椒根腐病相混。
茎和枝染病,病斑初为水浸状,环茎枝表皮扩展的,后导致茎枝“黑杆”,病部以上枝叶迅速凋萎。
叶片染病,出现污褐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病叶很快湿腐脱落。
果实染病,特别是菜椒,多始于蒂部,初生暗绿色水浸状斑,病果迅速变褐软腐,湿度大时病果表面长出白色霉层,干燥后形成暗褐色僵果,残留在枝上。
侵染循环
病原菌的卵孢子可存活3年以上,病菌以卵孢子或厚壁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次年发病的初侵染菌源。来年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卵孢子萌发,长出孢子囊。孢子囊通过气流或风雨溅散传播,萌发时产生多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萌发后进行初侵染。初侵染发病后又长出大量新的孢子囊,主要随灌溉和雨水以及农事活动进行传播。植株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并可发生多次侵染。
流行规律
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辣椒疫病主要发病盛期为保护地5-6月,露地6-7月。年度间早春温暖多雨、大雨或连阴雨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有利于病害流行。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雨后积水、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的田块发病重。不同品种的发病情况也有差异,以般尖椒型品种发病率低于甜椒杂交组合;而10天以上高温干旱,则可抑制该病的发生与蔓延。
和温湿度的关系:辣椒疫病是一种流行性很强的病害,条件适宜时,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流行成灾。多雨、潮湿的天气条件是病害流行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大雨后骤晴,气温急剧上升病害最易流行。田间25-30℃,相对湿度高于85%病害易流行。土壤湿度在95%以上时,持续4-6小时,病菌即可完成侵染,2-3天就可完成一个世代,正是因为该病发病周期短,流行速度迅猛,成为辣椒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从时间上来说,一般年份6月中下旬出现发病中心,7月下至8月上出现发病高峰。
和灌水的关系: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灌水方式、灌水量、灌水时间对辣椒疫病的发生程度有很大影响。单水口大水漫灌,极易暴发流行;多水口,小水浅灌发病轻;午间高温灌水发病重于早、晚灌水;雨前、雨后、和久旱猛灌大水发病重。
品种因素:不同品种抗性也有差异,一般甜椒类抗性差,辣椒类抗性稍强。
其他因素:连作地块,特别是往年曾发病的地块发病重;平畦栽培地块重于起垄栽培地块;其次,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壤黏重、氮肥过多、定植过密,通风透光性差、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若辣椒疫病是土壤传染,防治时必须用农药灌根。
2.防治关键时间为6月中、下旬?辣椒开花盛期挂果期,一般为浇完头水后1-2天内进行灌根。
3.有效农药用25%早霜灵或58%早霜灵锰锌,浓度为500倍液灌根,每穴灌0.3-0.4斤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