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兰(学名:Phalaenopsis aphrodite H. G. Reichenbach)为兰科、蝴蝶兰属植物,叶3-4枚或更多,椭圆形或镰状长圆形,长10-20厘米,宽3-6厘米;花葶长达50厘米,花序梗径4-5毫米,花序轴稍回折状;中萼片近椭圆形,长约3厘米,基部稍窄,侧萼片斜卵形,基部贴生蕊柱足;花瓣菱状圆形,具红色斑点或细纹,中裂片菱形,基部具黄色肉突:蕊柱长约1厘米,蕊柱足宽;每个花粉团裂为不等大2片。

分布于中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生于低海拔的热带和亚热带的丛林树干上。

蝴蝶兰的花朵艳丽娇俏,赏花期长,花朵数多,能吸收室内有害气体,既能净化空气又可作盆栽观赏。还可用作切花、贵宾胸花、新娘捧花、花篮插花的高档素材;在节日可用于馈赠。

蝴蝶兰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生长环境

蝴蝶兰喜暖畏寒。生长适温为15-20℃,冬季10℃以下就会停止生长,低于5℃容易死亡。生于低海拔的热带和亚热带的丛林树干上。

繁殖方法

蝴蝶兰的工厂化繁殖方法主要有播种繁殖法和组织培养法   。

播种

先将未裂开的成熟蒴果洗净,然后置于75-90%乙醇或氯仿中浸2-3秒,再用5-10%的漂白粉溶液或3%的双氧水浸5-20分钟。取出种子在同样的消毒水中浸泡5-20分钟,然后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溶液,取出种子,再用细针将种子均匀地平铺于已制备好的瓶中培养基表面。培养条件为光照强度2000-3000勒克斯,每天10-18小时,温度保持在20-26℃。9-10个月后,小苗长出2-3片叶子便可出瓶上盆栽植。此法是一项科学性较强的工作,一般在组织培养实验室里进行,或在规模大、管理严格的组培工厂里进行  。

组培

采用组织培养法来繁殖蝴蝶兰,可以获得与母株完全相同的优良的遗传特性。通过这种方法产生的蝴蝶兰苗通常称为分生苗或组织苗。用于进行分生培养的植物组织(外植体)可以是顶芽(茎尖)、茎段(休眠芽),也可以是幼嫩的叶片或根尖,但最常见的是采用蝴蝶兰的花梗。因为选用花梗作为外植体,不仅不会损伤植株,而且诱导容易。较老的花梗或已开花的花梗主要取其花梗节芽,而幼嫩的花梗除了花梗节芽外,花梗节间也可作为组织培养的材料   。

栽培技术

栽培介质

栽培介质需具备的要求:能使兰株根系承受兰花本身质量,保持正常株形,但不能太重,以轻质为佳;排水性能和保水性能良好;通气性能好;能维持1-2年不腐烂;价格不贵、合适,易于获得,操作方便。一般适于栽培蝴蝶兰的介质有以下几种:蛇木屑、泥炭藓、水苔、树皮、椰糠与椰壳纤维  。

 

管理技术

蝴蝶兰从瓶苗到开花成品分5个生长阶段:瓶苗、小苗、中苗、大苗、开花阶段。

前期管理:瓶苗生长阶段,最适生长温度白天为25-28℃,夜间18-20℃。1.5寸(1米=30寸)小苗阶段生长适温23-28℃。刚出瓶的小苗温度应低于20℃,空气相对湿度保持70-80%,光线控制在1000勒克斯以下通过一段过渡期后,温度恢复正常,光照逐渐提高到10000勒克斯,最后可达15000勒克斯 [4]  。

苗期管理:组培苗出瓶后3-5天内不宜灌肥、浇水,但需马上进行杀菌处理。可用多菌灵1000倍液叶面杀菌,隔天喷生根粉。经3-5天过渡期后根据水苔干湿情况,第一次施肥,用花多多10号(氮、磷、钾比例为3:1:1)8000倍液喷施,以水苔全湿为标准。隔1天再用花多多10号3000倍液喷叶面肥。此后,据小苗干湿情况,以薄肥勤施的原则逐渐提高施肥浓度。经4个月培育后,小苗长成中苗,叶尖距达12-15厘米,此时应换成直径8厘米的透明软盆。中苗时期的管理基本和小苗阶段相似,但光照可提高到20000勒克斯。施肥以花多多8号、1号(氮、磷、钾比例分别为2:1:2、2:2:2)交替使用 [4]  。

中期管理:苗经3-4个月培育后进入大苗阶段,此时应换成直径12厘米的透明软盆。管理方法与中苗一样,但施肥采用1号花多多(氮、磷钾比例为1:1:1)。大苗经5-6个月成熟可以进行催花处理 [4]  。

后期管理:开花期即生长后期。蝴蝶兰的开花是低温促成的,所以除在管理上要精细外,还应控制好温度。首先将夜间温度降至16-18℃,45天后形成花芽。花芽形成并花梗长高10厘米后夜间温度保持在18-20℃,白天保持25-28℃。3-4个月后可开花,花期温度略为降低,但不低于15℃。开花期水肥管理尤为重要。浇水宜在上午10时实施,避免将水直接洒到花朵上。浇水后采用抽风机通风,保持棚内空气新鲜,使残留水分尽快散失。在催花芽阶段施肥以花多多15号(氮、磷、钾比例为3:9:5)为主,待花梗抽出10厘米高时施肥以花多多2号(氮、磷、钾比例为1:3:2)1000倍液为佳,视蝴蝶兰自身状况而定 [4]  。

日常养护

修剪:当植株开花时,有时会出现花梗顶部下垂的现象,可用竹竿予以支撑盆栽蝴蝶兰可用铁丝支撑,专门把上部弯曲,以便花枝有一定造型,从而提高了观赏性。地栽蝴蝶兰,及时清除外围枯叶,集中烧毁,以防病菌感染  。开花全部结束后,应及时剪去从植株基部抽出的花梗,防止养分消耗。如果想要植株来年再开花,可结合换盆对花茎进行短截  。

病虫防治

蝴蝶兰常见病虫害主要有:疫病、灰霉病、炭疽病、白绢病、煤病、软腐病、蓟马、介壳虫、蛞蝓、蝗虫等 。

病害

疫病,主要发生在瓶苗出瓶、移植及植株换盆移动时。在蝴蝶兰叶片花器假鳞茎及新芽上,没有伤口也可侵入,初期中部出现水浸状斑点,后期扩大为暗绿色,虽然腐烂但不会被水解而溃烂,亦无恶臭,最后造成全株枯死。预防胜于治疗,在瓶苗出瓶时、种植及换盆应马上施用3.5%依得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稀释液或使用亚磷酸配合氢氧化钾各1000倍混合效果甚佳,每周一次,2-3次即可 [7]  。

灰霉病,在蝴蝶兰冬春季节,低温多湿时花瓣易感染而降低花朵质量。首先在花瓣及萼片上出现水浸状圆形小点,逐渐变成大小约0.1-0.15厘米的褐色斑点。防治方法为温度保持干燥可减少发生,严重时可用以下药剂治疗:50%扑灭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依普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对其喷之,病害发生7-10天喷肥一次,连续三次或者50%扑灭宁可湿粉剂、50%依普同可湿性粉剂,23.7%福元精水悬粉、50%益发剂。(欲使用之药剂先试喷少许植株,确定对蝴蝶兰花朵无药害后再喷施)  。

炭疽病, 一般植株栽培太密或中温多湿季节,特别是梅雨季节或台风过后,植株叶片极易患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淡褐色凹陷和小斑点,逐渐扩大为不规则形,颜色呈黑褐色,病斑中部再有坏疽时会脱落而呈穿孔现象。防治方法为加强肥水管理,增加植株抵抗力,改善栽培环境,增加通风及日照,施用锌肥,增加叶片厚度,防止疫病侵入,合理使用杀虫剂;如:扑拉克1500倍液或扑拉克锰2000倍液,且明显效果。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咪鲜胺3000倍液,每周喷洒1次 。

白绢病,在高温多湿时靠近地面的茎部极易发生。植物接近地面附生组织出现水渍状病斑,后呈不同程度的褐色到黑褐色坏疽后再生出白色绢状丝使植物萎凋而死。由于白绢病大多位于土壤中,因此预防此病特别注意清洁卫生,应使用清洁干净的栽培材料以及栽培容器,否则栽培介质也应事先蒸汽消毒,用0.6%尿素注入后覆盖一周,并保持环境卫生,发生时可用50%福多宁倍液或75%灭普宁一倍液施用,每周一次连续3-5周   。

煤病,一般发生于栽培时通风不良,日照较强时易发生,有时日照低时也会发生,成株叶片也较易发生。在成株叶片的叶缘,初期分泌汁液密露,再感染煤烟,病菌使叶绿汁液变成黑褐色,影响植株观赏。严重时可施用5%扑灭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可湿性粉剂1000倍23.7%依普同,福元精  。

软腐病,高温多湿的环境下极易感染。蝴蝶兰叶片不同部位均可感染,叶片首先出现水浸状呈透明软腐现象,蔓延速度很快,导致数天内植株死亡。防治方法为定期轮流喷施30.3%铂美京,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若感染做好整盆丢弃,避免传染  。

虫害

蓟马,蓟马的成虫幼虫怕光,主要分布于花瓣的重叠处,褶皱处。主要危害蝴蝶兰的花朵,初期易发现,植株受害后在花瓣上出现横条或点状斑纹,致使花朵变形,萎蔫干枯。防治方法为用黄色粘板诱杀,通常使用内吸剂,如用5%辛硫磷乳剂1 000-1 500倍液等喷洒防治   。

介壳虫,寄生于兰花的茎、叶鞘、花梗等部位。植物生长衰弱,甚至萎缩死亡,受害花色暗淡,严重时叶片黄化、枯萎、脱落。利用介壳虫固定在一个地方,不会自行移动的特点,用软毛刷将虫介连同虫体一起清除,并用水冲洗干净,另外采用喷洒氧化乐果等除虫  。

蛞蝓,高温多湿的夏天,傍晚及夜间最为严重。可嚼食植物幼嫩组织,如嫩叶、根端、花蕾、花瓣等。造成不规则的伤痕及洞穴,影响兰花外观及生长,而且病害传染相当快速,短期间就可造成很多兰花受害。采用毒饵诱杀,如蜗克星1-2袋棚或生石灰10-20千克,硼均撒施在它们正常活动的地方诱杀,或兰花的基质表面撒土8%灭菌灵颗粒剂   。

蝗虫分布叶片或者整个植株。能咬食叶片,伤害蝴蝶兰之株体。可施用免敌克1000倍液,或用人工捉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