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
蜀葵(学名:Alcea rosea),别称一丈红、大蜀季、戎葵。二年生直立草本,高达2米,茎枝密被刺毛。 花呈总状花序顶生单瓣或重瓣,有紫、粉、红、白等色;花期2-8月,蒴果,种子扁圆,肾脏形。喜阳光充足,耐半阴,但忌涝。
原产中国四川,在中国分布很广,华东、华中、华北均有。由于它原产于中国四川,故名曰“蜀葵”。又因其可达丈许,花多为红色,故名“一丈红”。于6月间麦子成熟时开花,而得名“大麦熟”。
嫩叶及花可食,皮为优质纤维,全株入药,有清热解毒、镇咳利尿之功效。根可作润滑药,用于粘膜炎症,起保护、缓和刺激的作用。从花中提取的花青素,可为食品的着色剂。全草入药,有清热止血、消肿解毒之功,治吐血、血崩等症。茎皮含纤维可代麻用。
生长习性
蜀葵喜阳光充足,耐半阴,但忌涝。耐盐碱能力强,在含盐0.6%的土壤中仍能生长。耐寒冷,在华北地区可以安全露地越冬。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土壤中生长良好。
繁殖方法
蜀葵通常采用播种法繁殖,也可进行分株和扦插法繁殖。分株繁殖在春季进行,扦插法仅用于繁殖某些优良品种。 [4] 生产中多以播种繁殖为主,在华北地区以春播为主。
播种
在华北地区一般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种子约一周后发芽,当长出2至3片真叶进行一次移植。蜀葵幼苗易得猝倒病,所以对苗床土应加强管理,选用腐叶土、大田土并进行土壤消毒,或者播种时拌药土。
分株
分株繁殖可在8至9月份进行,将老株挖起,分割带须根的茎芽进行更新栽植,栽后马上浇透水,翌年可开花。
扦插
扦插可在春季宜选用基部萌蘖的茎条作插穗。插穗长7至8厘米,沙土作基质,扦插后遮阴至发根。
栽培技术
播种季节
8、9月种子成熟后即可播种,次年开花;春播,当年不易开花。播种后7天出苗,入冬稍加覆盖防寒。
依蜀葵种子多少,可播于露地苗床,再育苗移栽,也可露地直播,不再移栽。南方常采用秋播,通常宜在9月份秋播于露地苗床,发芽整齐。而北方常以春播为主。蜀葵种子成熟后即可播种,正常情况下种子约7天就可以萌发。蜀葵种子的发芽力可保持4年,但播种苗2~3年后就出现生长衰退现象。露地直接播种,如果适当结合阴雨天移栽,既可间苗,又可一次种花多年受益。
蜀葵的分株在秋季进行,适时挖出多年生蜀葵的丛生根,用快刀切割成数小丛,使每小丛都有两三个芽,然后分栽定植即可。春季分株稍加强水分管理。
扦插花后至冬季均可进行。取蜀葵老干基部萌发的侧枝作为插穗,长约8厘米,插干沙床或盆内均可。插后用塑料薄膜覆盖进行保湿,并置于遮荫处直至生根。冬季前后应在床底铺设电加温线,以增加地温,可以加速新根的产生。
土壤要求
蜀葵喜凉爽气候,忌炎热与霜冻,喜光,略耐阴;宜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盆栽技术
栽植后适时浇水,在开花前结合中耕除草追肥1-2次。植株一般4年更新一次。
蜀葵栽培管理较为简易,幼苗长出2至3片真叶时,应移植一次,加大株行距。移植后应适时浇水,开花前结合中耕除草施追肥1至2次,追肥以磷、钾肥为好。播种苗经1次移栽后,可于11月定植。
幼苗生长期,施2-3次液肥,以氮肥为主。同时经常松土、除草,以利于植株生长健壮。当蜀葵叶腋形成花芽后,追施1次磷、钾肥。为延长花期,应保持充足的水分。花后及时将地上部分剪掉,还可萌发新芽。
盆栽时,应在早春上盆,保留独本开花。因蜀葵种子成熟后易散落,应及时采收。栽植3-4年后,植株易衰老,因此应及时更新。
另外,蜀葵易杂交,为保持品种的纯度,不同品种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间隔。
病虫防治
蜀葵锈病
多年生老株蜀葵易发生蜀葵锈病,感病植株叶片变黄或枯死,叶背可见到棕褐色、粉末状的孢子堆。
防治方法:
1、春季或夏季在植株上喷施波尔多液或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可起到防治效果。
2、发病初期可喷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至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每隔7至10天喷一次,连喷2至3次,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红蜘蛛
生长期间有红蜘蛛为害。
防治方法:
发生严重时,用1.8%阿维菌素乳油7000至9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或使用15%哒螨灵乳油2500至3000倍液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忌用敌敌畏杀灭螨类,敌敌畏对螨类有刺激增殖的作用。不要用菊脂类农药,它对螨类防治基本无效。
螟
有时还有棉大卷叶螟危害蜀葵叶片。
防治方法:
发生时可喷施含量为16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500至700倍液,或25%灭幼脲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或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等。
白斑病
蜀葵白斑病(hollyhockwhitespot)又叫斑枯病,主要危害蜀葵的叶片。蜀葵白斑病发病初期,蜀葵叶面着生有褐色的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展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呈灰白色,外缘呈红褐色。在湿润环境下病斑上可着生有灰褐色霉层。
防治方法:
1、及时将病叶摘除,注意枝茎的密度,使植株保持通风透光。
2、增加磷钾肥的施用,少施或不施氮肥。
3、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颗粒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颗粒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颗粒12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每10天一次,连续喷3—4次可有效控制住病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