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菊(学名:Callistephus chinensis (L.) Nees)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15)30-100厘米。茎直立,单生,被白色糙毛。叶子卵形或长椭圆形,头状花序。花瓣有浅白、浅红、蓝紫等色。两性花花冠黄色。瘦果长椭圆状倒披针形,稍扁,花果期:5-10月。

产于中国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云南以及四川省等。生长于山坡撩荒地、山坡草丛、水边或疏林阴处。海拔30-2700米。通常引为植物园、花园、庭院及其他公共场所的观赏栽植者。在日本、朝鲜都有广泛的栽培和野生类型。前苏联及欧洲其他各国的植物园都有引种作花卉观赏的。

生长习性

翠菊为浅根性植物,干燥季节需要注意水分供给。它植株健壮,不择土壤,但具有喜肥性,在肥沃沙质土壤中生长较佳,喜阳光、喜湿润、不耐涝,高温高湿易受病虫危害。耐热力、耐寒力均较差。高型品种适应性较强,随处可栽,中矮型品种适应性较差,要精细管理。 

园艺品种

小行星(Asteroid)系列,株高25厘米,菊花型,花径10厘米,有深蓝、鲜红、白、玫瑰红、淡蓝等色,从播种至开花120天。

矮皇后(DwarfQueen)系列,株高20厘米,重瓣,花径6厘米,花有鲜红、深蓝、玫瑰粉、浅蓝、血红等,从播种至开花需130天。

迷你小姐(MiniLady)系列,株高15厘米,球状型,花色有玫瑰红、白、蓝等。从播种至开花约120天。

波特·佩蒂奥(PotN'Patio)系列,株高10-15厘米,重瓣,花径6-7厘米,花色有蓝、粉、红、白等,从播种至开花只需90天。

矮沃尔德西(DwarfWaldersee),株高20厘米,花朵紧凑,花色有深黄、纯白、中蓝、粉红等。

地毯球(carpetBall),株高20厘米,球状型,花色有白、红、紫、粉、紫红等。

彗星(Comet)系列,株高25厘米,花大,重瓣,似万寿菊,花径10-12厘米,花色有7种。

夫人(Milady),株高20厘米,耐寒、抗枯萎病品种。

莫拉凯塔(Moraketa),株高20厘米,花米黄色,耐风雨。

普鲁霍尼塞(Pruhonicer),株高25厘米,舌状花稍开展,似蓬头,花径3厘米。

木偶,株高15-20厘米,多花型,花似小菊,花色多。仕女系列,分枝性强,重瓣,花大,花径7厘米。

繁殖方式

翠菊均采用种子繁殖,条播易出苗。在14-16度条件下4天发芽,10天左右出苗。一般多春播,也可夏播和秋播,播后2-3个月就能开花。可根据需要分批播种控制花期。矮型种2-3月在温室内播种或3月在阳畦内播种,5-6月即可开花;4-5月露地播种7-8月开花;7月上旬播种,可在"十一"开花;8月上中旬播种,幼苗在冷床中越冬,翌年"五一"开花。中型品种5-6月播种,8-9月开花;8月播种需冷床越冬,翌年5-6月开花。高型品种春夏皆可播种,均于秋季开花,但以初夏播种为宜,早播种开花时株高叶老,下部叶枯黄。 

栽培技术

翠菊幼苗期间移植2-3次,可使茎杆粗实,棵形丰满,须根繁密,抗旱、抗涝、抗倒伏。春播幼苗长高至5-10厘米,播后一个月左右时可移苗,播后两个月左右定植。育苗期间灌水2-3次,松土一次。定植后灌水2-3次,然后松土、雨后松土。一般定植后和开花前进行追肥灌水。要注重中耕保墒,以免浇水过多或雨水过多而土壤过湿,植株徒长、倒伏或发生病害。当枝端现蕾后应少浇水,以抑制主枝伸长,促进侧枝生长,待侧枝长至2-3厘米时,再略增加水分,使株型丰满。追肥以磷、钾肥为主。不要连作,也不宜在种过其它菊科植物的地块播种或栽苗,以保证其健壮生长,需隔3-4年栽植一次。盆栽宜每年换新土一次。 

病虫防治

锈病:可拔除并销毁病株,喷120到16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或150到300倍敌锈钠。

黑斑病:发病后应及时拔除销毁病株并喷洒7%托布津800倍液防治。

病毒病:需要及时拔除并销毁病株,同时应消灭传播病毒的昆虫。

立枯病:种子播前进行消毒,可以用1000到3000倍升汞水浸泡半小时,不使土壤过湿,适当多施点磷钾肥,及时拔除病株烧掉,用100倍福尔马林进行土壤消毒。 

翠菊枯萎病:是翠菊发生普遍的严重病害,自苗期至开花期均可发生。植株发病后迅速枯萎死亡。幼苗受侵染后,可能在1周内发病,也可能直到植株成年也不发病。幼小植株发病时,叶片全部萎蔫,根系常发生程度不同的腐烂。感病成株,发病初期叶片变为淡黄绿色,下部叶片首先萎蔫,茎上出现褐色长条斑,有时仅在植株的一侧表现症状,根系常全部腐烂,最后导致整株萎蔫死亡。

防治:①减少侵染来源:及时拔除病株集中销毁。②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段种植。合理施肥,氮肥不要过多。避免连作。③用福尔马林和热力进行土壤消毒。④避免农具等将苗床上的病菌带到净土中。⑤选用抗病品种。⑥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