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苍兰,拉丁学名(freesia hybrida klatt)为鸢尾科香雪兰属,多年生球根花卉。叶子线形,质硬;早春开花,有黄、白、紫、红、粉红等色,穗状花序,花偏生一侧,筒中部以下狭细,裂片不等大,有芳香味。

原产于南非及热带非洲,也有一种原产于北非的苏丹。全世界共有14种小苍兰。

小苍兰作为观赏花之用因其丰富色彩和开花的浓香而深受园艺爱好者的欢迎,栽培种类众多。小苍兰香精油也常常用作沐浴乳、身体保养乳液之类的用品的原料之一。

生长习性

小苍兰原产南非,性喜温暖湿润环境,要求阳光充足,但不能在强光、高温下生长。适生温度15℃至25℃,宜于疏松、肥沃、沙壤土生长,通常多用2/3草炭土加1/3细沙配制的人工培养土栽植。

小苍兰生长期,要求肥水充足,每两周施用一次有机液肥,亦可适量施用复合化肥。盆土要求“见干见湿”,不可积水或土壤过于干燥。

栽培管理

繁殖技术

通常可用于播种和分球繁殖,以分球繁殖为主。进入休眠后,去除球茎,此时老球茎已枯死,上面会产业1~3个新球茎,分别剥下,分级贮藏或冷藏后,8~9月时在进行栽植。新球茎直径达1cm以上,栽植后当年既能开花;小的新球茎则需培养一年后才能形成开花球。 

小苍兰也可以播种繁殖,通常5月采种后及时播种于浅盆中。播种后将盆移至背风向阳处,保持湿润,事宜发芽温度20~22°C。 

栽培要点

光照及温度:小苍兰习性是既怕寒又怕热,当夏季炎热时即进入休眠,天气凉爽后球茎开始发芽生长和抽茎开花。生长适温白天为18-20度,夜间为14-16度越冬温度为6-7度,小苍兰为喜光植物,所以要求充足的光照,但在强光、高温的条件下易出现徒长现象。小苍兰花芽形成是在短日照条件下完成的,花芽形成后长日照对开花有有促进作用。

容器:瓦盆为好,于9月上旬栽入装有疏松肥沃而又排水良好的盆土中。初上盆时需水量不多,可每周浇水1次,以后随着植株生长逐渐增加浇水次数和浇水量。小苍兰对水分的要求较为严格,即怕潮湿,又不耐干旱。土壤含水量过多,易造成烂根;土壤缺水,生长受阻,叶色失去光泽。

施肥:当植株长出3-4片叶子时开始进入花芽分化期,应每隔10-15天施1次稀薄豆饼水,或者其他磷、钾肥,并缩短光照时数(每天只给10小时的光照)以利花芽分化。花芽分化期间,保持盆土湿润,施加磷肥、钾肥 2-3次。出现花草后,要停止施肥。

浇水:生长初期浇水不宜过多一般每周浇1次水,抽花茎时浇水要充足,但盆土不能积水,否则易烂根。

病害防治

小苍兰菌核病:病原菌从叶鞘处侵入,叶鞘呈淡褐色或淡黄褐色,然后入侵茎基部和球根,使之发生腐烂,导致植株生长不良,逐渐枯萎。

防治方法:用无病的球根繁殖,多施有机肥少施氮肥和适当控制浇水量不让土壤过湿,可防止菌核病发生;病害发生后及时拔除病株集中销毁,并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的多菌灵1000倍液喷洒。

小苍兰花叶病:在小苍兰叶片上出现褐色条斑,花瓣上出现退绿斑纹,严重时叶片扭曲。

防治方法:用40%氧化乐果1500倍液或2.5%氯氰菊酯3000倍液及时喷洒,消灭蚜虫等传播者,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销毁。

小苍兰坏死病斑:小苍兰叶片上出现坏死斑或环斑或花叶、坏死斑。

防治方法:播种前消毒种球;生长期用40%氧化乐果1500倍液毒杀蚜虫、或用呋喃丹等毒杀线虫;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销毁。

小苍兰矮化

小苍兰生长株高叶细,直立性差,需要设立支架绑缚,管理不便,影响观赏。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对小苍兰进行矮化处理。其方法是:在小苍兰种球秋季上盆时,用冷水将多效唑粉剂配成的溶液放在广口瓶中(配制量根据种球多少而定),然后将挑选好的种球放入配好的多效唑溶液中,浸泡15~20小时。

浸泡后捞出种球,用清水冲洗一下就可上盆。经过药剂处理的小苍兰,出苗整齐,株矮叶宽,株高可降低1/3,叶宽可增加一倍,生长健壮敦实,植株碧绿,增加了全株的观赏性。 

主要品种

白花小苍兰(var.alba):叶片与苞片均较宽,花大,纯白色,花被裂片近等大,花筒渐狭,内部黄色。 

鹅黄小苍兰(var.Leichlinii):叶阔披针形,4~5枚,长约15cm,宽1.5cm,基部呈白色膜质的叶鞘,花宽短呈钟状,有铃兰般的香气,花大,鲜黄色,花被片边缘及喉部带橙红色,一穗有花3~7朵。 

红花小苍兰(F.armstrongii)

又名红花香雪兰、长梗雪香兰。叶长40~60cm,花茎强壮多分枝,植株高50cm;花筒部白色,喉部橘红色,花被片的边缘粉紫色;花期较迟。